“十一”黄金周期间,一场以“点亮全球”为主题的活动中,马蜂窝的社区用户成为第一个旅行者相关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缔造者。7天时间,132万马蜂窝用户,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记录下自己的旅行足迹。
在十年以前,可能没有人可以想象出这样的场景——上百万光点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亮起,而每个光点中都藏着一场盛大的旅行。
这十年,无论是中国的互联网环境,还是马蜂窝的社区生态,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煊赫一时的论坛如今卖身的卖身,关停的关停,一批批社区产品裹挟着资本不断涌现又不断没落。马蜂窝却从最早的BBS一路行至今日,并在社区的城堡之上,建立起“内容+交易”的商业模式,不断向市场展示着社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从熟人圈子建立的小社区,到容纳上亿用户、创造世界纪录,马蜂窝坚持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把时间轴拨回2006年,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一众论坛风头正盛,不断参与公共议题的设置和讨论。豆瓣和人人先后兴起,成为文青和学生群体新的聚集地。
彼时,网民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这种全新的、人声鼎沸的虚拟社区让涌入互联网的人们感到无比新鲜。其中有“你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人还是狗”的神秘感,也有混久了论坛就像自家村子一样,出门遛弯全是熟人的亲切感。
马蜂窝也是这些雨后春笋般生出的众多论坛中的一个,它来自两位创始人对旅行的热爱。马蜂窝的原始用户,几乎全是创始人身边的朋友,他们在这里交流旅行梦想,相约前往尚未被世人知晓的佛国色达。在马蜂窝老用户的记忆里,那时游记下面留言的人几乎都在一起见过面,吃过饭。
随着口碑的传播,朋友带来了朋友的朋友,几百人的圈子变成了几千人的圈子,马蜂窝仍像一个鸡犬相闻的小村庄,即使我不认识你,也会觉得你的ID有点眼熟,也能通过共同的朋友找到你。
在跟团游仍是市场主流的年代里,马蜂窝聚集了最早一批热爱自由行、勇于探索世界的旅行者,他们关于旅行的经验和想象每天都在这里碰撞,奠定了马蜂窝早期潮、酷,却又靠谱友爱的社区基调。
来自搜索平台的新用户不断涌入,马蜂窝开始思考社区的进化。
2010年,移动互联网出现,BBS们开始呈现衰落的迹象,人们对互联网那端的陌生人不再好奇,论坛内部圈层固化,用户增长放缓甚至停滞。
马蜂窝社区启动了第一次自我进化。它将村里的红砖瓦房推倒,建成了高楼大厦——通过结构化梳理,拆散BBS时代的版聊,将多年积攒的海量内容聚合到不同的目的地下,用更开放的姿态和更科学的方式,迎接源源不断涌入社区的新居民。这次进化,让马蜂窝平台的用户出现量级的突破,彻底从众多旅游垂直类论坛中脱颖而出,成为旅游UGC内容的行业标杆。
2015年,以社区和内容著称的知乎、豆瓣都面临着变现困难的质疑。此时,马蜂窝完成C轮融资,宣布成为一家融合了内容服务、社区属性和交易功能的“在线旅游服务平台”,找到了以内容变现为核心商业模式。而这一商业版图的核心,仍在于社区。
此后,在马蜂窝上用户不仅能够交流信息,还能够享受一系列完善的配套服务。包括进行旅游消费决策、制定行程规划、购买旅游商品、乃至行程中的景点导览、即时分享等等。这个商圈的终极形态,能够满足用户关于旅行的一切想象,帮助他们完成每一个旅行梦想。
从功能单一的BBS到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从创始人的“朋友圈”到上亿中国游客的“旅行神器”,十年里,马蜂窝社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小到一篇旅行故事的发布,大到版本更迭、新产品上线。而人来人往中,马蜂窝社区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调性。
马蜂窝对于“人”的关注,来自社区的每一个运营者和参与者。从创始人到员工,大部分都是马蜂窝社区的深度用户,对他们来说,和用户成为朋友,并非一项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活动散场,工作结束,大家还会约一顿海底捞,聊聊最近的旅行和八卦。
这样的基因在马蜂窝的成长中逐渐显现出强大的力量。当人们的旅行方式趋于多样,马蜂窝又鼓励用户基于兴趣创建自己的小组,滑雪、自驾、潜水、“圣地巡礼”……无论你的兴趣有多小众,都能找到有着共同旅行偏好的朋友。一些用户甚至在马蜂窝的交流和活动中找到了人生伴侣,这种深入现实生活的社区凝聚力,至今仍难以被复制。
马蜂窝在时代的浪潮里不断与时俱进,却又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坚守,为中国旅行者打造一个精神家园。数以亿计的用户,日渐丰富的服务,不仅为马蜂窝,也为旅游行业和每一个旅行者构筑了值得期待的美好未来。
上海之声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上海之声)”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