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指导,《新闻晨报》、《社区晨报》主办的“2019上海普惠金融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上海银保监局、上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院、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等相关领导出席论坛,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平安普惠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刘进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普惠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上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院院长周伟表示,服务实体经济是普惠金融的本源,如何让普惠金融回归“普”和“惠”,首先要加快金融科技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让金融服务惠及更多领域,使小微企业、个人也能轻松享受贷款等金融服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的工作要求,本次论坛也充分展示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断创新普惠金融服务产品体系,持续推进数字普惠建设,完善普惠金融政策支撑体系,探索出“大都市型普惠金融的上海模式”。
大会上,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发表了以“将环节打通,将能力聚合——创新普惠金融模式服务小微”为题的演讲。他表示,普惠金融的借贷生态具备信贷链条复杂化、借贷人群长尾化、借贷需求场景化、借贷风险多样化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平安普惠在业内首创“普惠信贷聚合模式”:即依托金融科技搭建开放平台,将在获客、数据、风控、增信、资金等业务节点中各有所长的机构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生态体系的普惠信贷业务模式。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程瑞
普惠信贷聚合模式的价值就是将优势资源整合,重塑信贷服务的供给方式:将结构复杂的信贷业务链条拆解,引入在各个细分环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分工弥补业务短板,发挥公倍数效应,促使整个供给体系能够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向长尾人群提供产品设计合理、价格可承担的普惠信贷服务,真正意义上化解小微、三农人群的融资难题。
在聚合的过程中,通过规模效应,实现信贷成本的逐步降低,从而可以为更为广泛的客群,提供更可负担的金融服务,最终让平台自身及合作伙伴、供需双方都获得了价值,凸显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兼容,并维持商业的可持续性。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为聚合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人才支持、政策支持。
在技术突破创新层面,平安普惠是业内首家将“人脸识别”技术用于客户身份认定,实现准确率高达99.8%;还利用AI视频面审机器人、“微表情”、“声纹识别”等一系列科技创新,优化整体业务流程的同时让平安普惠的运营成本下降约58%。
平安普惠以“科技助力+模式创新”的思路,主要解决以“1050”人群(年收入在1000万以下,雇员在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小微人群的中小金额信贷需求。
截至2019年上半年,平安普惠累计为超过1100万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为主的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借款服务,三线及以下城市覆盖率超过90%。当前管理余额中,小微企业业务占比超过50%,其中小微客群中90%为“1050”人群。2019年平安普惠上半年新增业务中有38.33%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约60%的借款人在通过平安普惠申请借款时,3年内未从银行获得过经营类贷款,但通过平安普惠的借款服务,两年后45%的客户自行获得了银行贷款,金融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自2018年起,平安普惠将服务小微经验移植于三农人群,且与长期扎根农村的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以及公益助农组织等专业机构合作,推出面向三农人群的纯信用低息贷款。目前,平安普惠与重庆、贵州遵义农担合作的低息贷款产品已顺利上线,未来,计划将在陕西、海南等多地扩大试点范围。
上海之声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上海之声)”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